傍晚七點的健身房,動感單車區的音樂還在震耳欲聾,器械區卻已響起規律的金屬碰撞聲。阿哲剛結束一節私教課,汗水順著他輪廓分明的下頜線往下滴,浸濕了黑色速幹衣,將背部的肌肉線條勾勒得像幅立體畫——肩背的“倒三角”流暢緊實,手臂上的肱二頭肌隨著他擦汗的動作輕輕滾動,連腰腹處的馬甲線都隱約可見。
“教練,你這肌肉是天生的吧?”剛辦卡的大學生小宇湊過來,伸手想碰阿哲的手臂,又不好意思地縮了回去。阿哲聞言笑了,拿起旁邊的礦泉水喝了一口,瓶身貼著他的小臂,能清晰看到肌肉發力時的紋路:“要是天生的,我當年也不用在健身房哭鼻子了。”
阿哲今年28歲,做健身教練已經五年,可誰也想不到,他大學時是個體重不到120斤的“瘦竹竿”。第一次進健身房,他連20公斤的啞鈴都舉不起來,練臥推時杠鈴壓得胸口發悶,差點以為自己要“交代”在器械上。“那時候總覺得教練的肌肉是‘開掛’來的,直到自己開始練才知道,每一塊肌肉都得靠汗水喂。”阿哲說著,指了指器械區的史密斯機,“我剛開始練肩,每天舉到手臂發抖,回家連筷子都握不住,就這樣堅持了三個月,肩膀才終於有了點‘輪廓感’。”
常有會員問阿哲:“多久能練出你這樣的肌肉?”每次他都會先問對方:“你能接受每天花一小時在健身房,並且堅持一年嗎?”在阿哲看來,肌肉生長就像種莊稼,既不能急著收割,也不能偷懶施肥——新手在前三個月能感受到明顯的“新手福利期”,比如手臂變粗、腰腹變緊實,但要練出線條清晰的胸肌、背肌,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系統訓練;而想要達到“穿衣顯身材,脫衣有肌肉”的效果,沒有兩三年的堅持根本不可能。
“很多人以為練肌肉就是‘死扛重量’,其實不然。”阿哲邊說邊走到臥推架前,躺下做了個標準動作,“你看,推的時候要感受胸肌發力,而不是靠手臂硬撐,不然練再久,胸沒起來,手臂先變粗了。”他見過太多急於求成的會員,一上來就挑戰大重量,結果要麼動作變形傷了腰,要麼練錯部位白費力氣。阿哲自己的訓練計畫就像精密的鐘錶:每週練五次,胸、背、肩、腿、手臂各安排一天,每次訓練先做40分鐘力量訓練,再用20分鐘做有氧,最後花10分鐘拉伸放鬆。“腿是‘力量之源’,我每週都會特意多練一次腿,你看那些肌肉練得好的人,沒有一個是‘細狗腿’。”
除了訓練,飲食更是肌肉生長的“燃料”。阿哲的早餐永遠是固定搭配:四個水煮蛋(只吃兩個蛋黃)、一碗燕麥粥、再加一把藍莓;午餐和晚餐必須有足量的蛋白質——雞胸肉、牛肉、三文魚換著來,搭配西蘭花、紫薯等粗糧;訓練前半小時會吃根香蕉補充碳水,訓練後則會喝一杯蛋白粉,“不是說必須吃蛋白粉,而是練後身體需要快速補充蛋白質,蛋白粉比煮雞蛋方便多了。”他笑著說,自己最“奢侈”的時刻,就是每週日允許自己吃一頓燒烤,“總吃水煮菜誰也扛不住,偶爾放縱一下,反而能堅持更久。”
去年冬天,阿哲備戰健身比賽,那段時間的訓練強度至今讓他記憶猶新: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做有氧,晚上練力量到十點,飲食嚴格到連鹽都要精確稱重。有次練腿,他蹲到最後一組時,膝蓋傳來一陣刺痛,差點跪倒在器械旁。“當時真想放棄,但看著鏡子裡自己慢慢清晰的肌肉線條,又咬著牙堅持下來了。”最終,他在比賽中拿到了業餘組的第三名,站在領獎臺上時,他摸著自己練了三年的肌肉,突然覺得所有的苦都值了。
現在的阿哲,不僅自己練,還會幫會員制定個性化計畫。他帶過一個35歲的程式師老周,一開始連平板支撐都撐不過30秒,阿哲從基礎動作教起,幫他調整飲食,半年後老周不僅練出了馬甲線,連多年的腰肌勞損都好了不少。“看到會員的變化,比我自己練出肌肉還開心。”阿哲說,健身最迷人的地方,從來不是“練出多少肌肉”,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,看到自己慢慢變強大的過程。
晚上九點,健身房漸漸安靜下來,阿哲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。路過鏡子時,他停下腳步,做了個屈臂動作——手臂上的肌肉線條在燈光下清晰可見,那是三年來,每天一小時的汗水、上千次的推舉、無數頓水煮菜換來的成果。他笑著拿起手機,給老周發了條消息:“明天記得帶運動鞋,我們練肩。”
走出健身房,晚風拂過臉頰,阿哲深吸一口氣。他知道,明天太陽升起時,又會有新的會員走進健身房,帶著對好身材的嚮往開始訓練。而他要做的,就是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:沒有天生的好身材,所有令人羡慕的肌肉,都是“汗水+堅持”的必然結果。只要你願意開始,願意堅持,終有一天,你也能在鏡子裡,看到那個更強大的自己。
